招標代理行業作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業,歷經幾十年的發展,行業走向愈加明朗。2017年12月28日,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取消工程建設項目招標代理機構資格認定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通知”,標志著招標代理機構將走向激烈的市場競爭。業界表示,招標代理行業的冬天來了。事實上,招標代理行業真正的冬天早已來臨!
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第31號令廢除《招標代理服務收費辦法》,政府不再對招標代理等服務性收費采取政府指導價進行保護,從此時開始,招標代理行業沒有了政府的補貼和限價。只能完全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等價交換原則進行操作,這將招標代理真正推向市場,整個行業“僧多肉少”的情況更加嚴峻。
這期間,部分代理機構利用自身服務優勢,繼續獲得市場。一部分服務差、口碑差的代理機構,由于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為求生存,通過隨意壓價,惡意低價來獲取業務;個別代理機構為了迎合招標人需求,不惜違背招投標原則、違背職業道德,編制招標文件時列入有傾向性的條款;有的代理機構甚至幫助招標人壓低監理服務費,壓低工程造價。這樣的企業,不僅自己形象受損、服務貶值,也為自己的衰亡埋下了伏筆,更是降低了整個行業的服務質量。所以說,價格放開的信號,正是招標代理行業入冬天的開始。
隨后,2016年6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此前已取消5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基礎上,再取消招標師、造價員等47項職業資格。以及十八大之后取消的機電產品國際招標代理機構資格、通信建設項目招標代理機構資格、政府采購代理機構資格,再加上取消的招標代理機構資格認定,招標代理行業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短期內,招標代理市場供求關系的急劇變化,競爭對手的激增、服務價格急降的局面給作為存量的招標代理機構帶來一定的挑戰,招標代理行業三九寒冬局面來臨。
政府“簡政放權”,放手對招標代理的事前監管,為招標代理企業進入市場提供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市場中不再區別對待本地和外地企業(備案管理手續不同或要求成立分支機構),不再采取抽簽、搖號等方式確定招標代理機構,而是通過競爭,促使了企業間經營生產(包括服務)實現優勝劣汰,帶動了企業創新發展和社會技術進步,從而實現了招標代理行業主體的新陳代謝。
作為招標代理企業,面對如此殘酷的大環境更需通過轉型升級、求新、求變等辦法來謀求生存與發展。轉型升級,對于招標代理機構來說,就是深度挖掘市場需求和深層次提高專業服務。面對市場中如雨后春筍般成立的大、小招標代理公司,招標代理人員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能日趨下降的局面,代理機構要生存就必須不斷提高團隊人員的穩定性和專業性。通過企業管理的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保持企業核心的競爭力(企業的品牌和資信、穩定的客戶群、專業團隊)。根據招標方日益提高的需求變化,不斷增加服務內容和建全新的服務體系,才能為委托方提供更安全、更專業、更全面的服務。
所謂求新求變,就是開發出新的產品和開拓新的經營思路來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對于招標代理機構來說,除了傳統的招標采購業務外,工程咨詢、造價咨詢、審計咨詢、市場調研、電子招標平臺、非招標采購模式下代理咨詢(競價、比選、拍賣等等)都是我們可以開拓的新的服務領域和服務內容。由代理服務的小咨詢向全方位、全過程的大咨詢的轉變,更是代理機構經營思路放開和與時俱進的重大創新舉措。
代理資質的取消為行業的冬天刮了一陣呼呼北風,但代理機構的從業人員和管理者要清醒意識到,唯有把招標代理做成有技術含量、有核心競爭力的咨詢服務,通過差異化的競爭,才能讓招標代理行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穩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招標代理企業如果握住了提高人員素質、加強企業信用建設、完善內部管理等取暖過冬的利器,冬天終將過去。那么,春天還會遠嗎?
2022-10-28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