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火爆的背后,是否為過度販賣焦慮的結果
成人高考近些年熱度居高不下,以廣東省為例,2020年廣東成人高考56.6萬人報名,也許很多人對這個數據概念性不強,要那么咕咕狗告訴你,同年廣東普通高考人數在77.96萬人。二者相差僅為21萬人。如此多人數報名,是不是培訓機構過度販賣焦慮的結果?本文將以概括性的語言來分析這一現象,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耐心閱讀,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
一、什么是販賣焦慮
以前段時間很火熱的校外培訓機構改革來說,其主要營銷手段就是販賣焦慮。首先,給家長灌輸“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別人的孩子放假都在補習,你不補習就等于落后”等思想,讓部分家長“覺醒”,意識到如果不培訓,孩子的未來岌岌可危。于是讓小孩報名校外培訓班。然后再以此類推,從點到線,從線到面,最終導致整個社會都彌漫這種氛圍。家長投入了大量金錢,孩子則失去了大量的童年的快樂時光。最終賺得盆滿缽滿的,只有這些校外培訓機構。
然而報名了培訓就能緩解這些焦慮么,事實上并沒有,你家小孩小學6年級提前學習初中知識,他家小孩就5年級開始學習初中知識。如此反復,最終結果就是整個教育鏈條上的內卷,最終陷入泥潭。因此國家本次對于校外培訓機構的“公轉私”,就是從整體行業規范與社會長遠發展角度出發作出的改革。
二、成人高考是否屬于販賣焦慮
首先我們要明確性質,國家主要“改革”的校外培訓是針對未成年人,而成人高考則屬于成年人的范圍。兩者在概念上必須作出區分,成年人首先不管經濟是否獨立,但思維已經成型,有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也有自主選擇權,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未成年人各方面都相距甚遠,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得聽從父母的選擇與安排。
回到成人高考爆滿持續火爆的話題,成年人是先有壓力,經過媒體的放大,然后才產生焦慮。
這體現在工作、教育、生活等方方面面。而不同的人面對這種情況,會有作出不同的應對方式,不少人會選擇“躺平”,而也有人選擇靠著自身努力與奮斗,逐漸往社會上層攀爬,最終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成年人的壓力和焦慮是有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能因為他負面就選擇性的逃避,逃避也許能讓你輕松很多,但是將來付出的代價也許會更多,甚至還有懊悔,這邊有兩個小故事,希望能對大伙有所啟發:
(1)企業家釣魚偶遇漁夫,漁夫說你奮斗一生為了什么,企業家說,我奮斗是為了周末的時候有經濟實力,開車到這邊來釣魚放松自己。漁夫說:你辛苦追求的,正是我每天都在做的。這個故事很多人只看到第一個層面,覺得人的一生沒必要日夜奔波,簡單樸實一生就是美。但另一層含義則是:釣魚是漁夫維系生存的工作,而企業家則想釣魚就釣魚,不想釣魚還有其他選擇。
(2)人生本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如果小孩生出來沒有人教育,那么他的天性是帶“惡”更多的,比如為了生存,餓了就回去偷、摸、搶,這是本能反應。而如果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寧愿選擇餓暈在路邊也不會做出這類茍且之事。同理,懶惰是人類的天性,墮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現代年輕人常掛在嘴邊的“我努力工作上班的理由就是不想上班。”不就是最真實的寫照么。而用意志去抵抗這種“惡”,不斷地完善自我,不就是人生意義所在么。
每個人生而不同,美國“獨立宣言”的一個人盡皆知的理念:人人生而平等。這里的平等指的是每個人有自由追求平等的權利,而不是指人出生后所處在的家境、階級是平等的。成年人因為責任而變得強大,為了信念而努力堅持,而成人高考只不過是成長道路上的一個向上階梯,是否參與,全看個人的選擇。